【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10月13日讯】(通讯员:陈晟捷)锦署立项之初曾有言:云想衣裳花想容——探寻非遗云锦的前世今生。一直以来,本署矢志不渝地带领大家了解云锦,走进云锦,从南京云锦名称的由来到与六朝古都发展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五大生产工序到绚烂的纹样;从博物馆中的作品介绍到劳伦斯许的云锦秀……越来越多的小伙伴们认识了云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其高贵华美的气息所折服。
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古老的技艺该何去何从?审美不断革新的当下,云锦发展是该紧跟潮流还是创造潮流,高奢与亲民的发展路线能否并行、如何并行?等等等等,这是现实抛给我们的问题。
为了能对非遗有更好的传承积淀,明晰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为创新发展探寻一个更加繁荣的舞台,本署通过邮件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黎心竹老师取得联系,老师就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以及南京云锦的发展之路为我们答疑解惑。
一、培育传承之土壤:
首先,我们谈到了关于南京云锦的宣传问题,根据前期的调查问卷显示,很多同龄人甚至南京本地人,对于云锦也不甚了解,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认为他不应该处于当下的尴尬局面。
老师一针见血得提出这中间有一个转化的问题,保护和传承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土壤,传承的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利用课堂。老师认为现在课堂没有完全利用起来,老师以自己以非遗为选题布置作业的经历为例,选择该项课题的同学远超预期人数,部分选择南京白局为研究对象的同学甚至还进行了小段落学唱。
老师反复强调,课堂是一个很好的输入口,它不需要太大的资源投入,只需要老师的了解,以及上课时的简介,就能引起很大的反响,因为课程的受众很广,这为传统文化和非遗的双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 突破思维局限:
紧接着,我们提出疑问,课堂毕竟还是理论性知识较多,实践类的DIY似乎更能提高大家的兴趣,我们联想到几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传统手艺课一经推出就被一抢而光,那么,我们能否参考这样的例子,也开设类似的课程呢?
老师告诉我们,其实江南丝绸博物馆博物馆,设有简单的体验类活动。但因为云锦的制造很复杂,引进云锦织机进入课堂不太现实。知识走向实践,还有一个方式,就是与科学技术结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但是如果引进VR的话,又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在这一连串矛盾闭环的启发下,我们想到,引入课堂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只有实践类课程,开设一系列艺术鉴赏类课程未尝不是一个好选项。回忆我们的初高中的美术课,音乐课,不乏鉴赏类课程,但大多数是书画作品等常见的艺术形式的欣赏,且以西方作品居多。云锦其实也可以作为鉴赏素材,放在美育课里。现在低龄的教育对于艺术方面的一些作品欣赏还是局限在画作或者雕像,并未创新突破思维的局限性。老师深表认同,认为纺织、花纹等都可以引入课堂。
三、亲民与高奢的选择:
考虑到云锦走入大众的方式,我们提出,博物馆正在去迎合市场的需求,也是正在去做出一些改变,推出一些可能是现代化机器织出来的小物件,像香囊、钱包这种东西,但是这些小物件,相对于成衣来说,没有那么多的完整性,而且它的价格相对于他本身来说,也并不是一个能接受的价格。我们上次看到一个钱包要五百块,但是平时人们也不会去买。老师举了汉服的例子做类比,认为云锦的市场没有完全成型,国风审美处于变化之中,要提高大众对于云锦的接受度,首先要有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同时引入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推动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并形成一些品牌,随后在政策支持下,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变。
四、传统与现代的博弈:
劳伦斯·许曾以南京云锦为礼服面料,做出了“山水城林”一套设计,使传统云锦面料、织造工艺与现代元素结合。在现代秀场中,云锦礼服上虽然有云锦的布料,但其效果看不出它是一个很传统的布料。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云锦在当代的发展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之隙?应当与当下新的审美元素融合还是保留原本的审美意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入选非遗的是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制造技艺,南京云锦作为承载制造工艺的重要载体,如何使其改造与织造技法的传承保护相适应?现代的产品又如何传承传统的云锦织造工艺?我们对于云锦织造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改造性的传承保护长远来看是否合理呢?老师反问我们传统也是会变的,为什么有了传统的烙印就不能改变了呢?事实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静止的艺术,更应强调“活化”的传承与保护。
我们意识到云锦作为一种传统织造工艺的重要载体,制作成品形式的多样性与方式的现代化并不会消解其间承载的传统技艺。相反,适应市场变化且富有地方特色的云锦文创产品能够一定程度上拓宽云锦的知名度,并强化其与地方文化的联结,从而让更多人知道云锦,形成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与市场规模,推动产业的发展并反哺云锦工艺的传承。具体来说,传统工艺织法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更专业的人去做,作为学生,我们更多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宣传上出力。
五、保持乐观的态度:
感受到我们对于目前的发展抱有不太积极的态度,老师以南京白局的发展向我们展示了乐观的前景:新中国成立以前,白局的发展处于低谷,几乎无人知晓,更不用谈学唱。如果仅从当下出发,我们会发现白局的传承和保护仍存在问题,但从长时段来看,今天的白局传承和保护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
事实上,我们需要给文化的发展以时间和空间,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不是一个快节奏的事情。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对时间非常敏感,追求立竿见影的保护或传承效果,而容易忽略长时段的考察。在这个意义上,传承和保护是是一个长时间积累的过程。今天我们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所做的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如课堂推介、社会实践、自媒体报道等,其作用也似乎微小,但事实上,宣传的效果不在当下,量变会引起质变,南京白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同时,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其主体不仅局限在特定的传承人群体中,学生、居民等不同人群有其接触、传承与保护非遗的不同方式。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我们或许可以更乐观一些。
在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老师以朋友的口吻与我们探讨,为我们答疑解惑,我们曾走进非遗云锦的前世,也将致力于开拓云锦的今生。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锦署社会实践团队 责任编辑:陈晟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