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10月13日讯】(通讯员:陈晟捷)炎炎夏日,疫情突发,锦署原定采访计划被迫做出调整,再与南京云锦博物馆多次邮件交流,表达了我们与大师交流的殷切期望后,南京云锦博物馆决定于2021年8月13日,于南京云锦博物馆官方微博账号举办“云锦大师访谈”线上直播活动,此次活动邀请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建顺大师、南京云锦研究所品牌部何经理、博物馆管理员金老师为众高校社会实践团队答疑解惑,南京云锦研究所杨建顺大师精通云锦织造的所有工艺序及工艺,尤其专精云锦大花楼木织机装造及织造工艺,曾参与定陵博物院妆花缎龙袍、织金奔兔纱、喜字并蒂莲等一批科研复制、日本琉球王袍研制等。
锦署积极参加此次活动,聆听大师分享自身学艺经历,拉近与大师的距离,了解了云锦大师的日常工作内容,以及南京云锦为适应时代做出的创新改变等等,我们深感受益匪浅,今天的访谈栏目,就请大家和锦署一起,回顾这场访谈活动,再次咀嚼其中的知识吧!
(图:杨建顺大师)
一、走近大师生活:
一直以来,云锦这样的艺术品给人的印象总是停留在橱窗之后的,我们知道其织造技艺之繁复,却难以有机会接触到创造出这份美丽的双手的主人,在此次活动中,杨建顺大师分享了他的学艺经历以及日常工作。
杨建顺大师从事云锦织造行业已有40余年,1979年,杨建顺开始拜师学艺,曾经的南京云锦研究所还并不是如今的样子,仅仅数十平方米的大小,1979年,杨大师初中毕业后来到研究所工作,在谈到“拜师”有“献茶”的礼节,杨大师对于师父的无比尊敬,那时候的师傅都在六七十岁,已经是爷爷辈了,所以杨大师说:给师父泡茶是应该的。杨大师还谈到,当时学习云锦三年,只是一些基本功,只可以做一些“小东西”,要想要织造好一点的东西,至少要八年以上,若是想参与更复杂的龙袍复制等工作,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学习,可见云锦学艺之路的艰辛。所谓“工匠精神”,或许就是这个从学徒到大师,数十年的坚持与钻研,杨大师这样的精神令人动容。
在谈到云锦大师的日常工作,杨大师分享到,他们的工作不仅负责云锦的织造教学,还有车间的管理和现场把控。扎根车间,精益求精,这就是大师的工作。
杨大师还为我们介绍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日本琉球王袍与织金奔兔妆花纱的复制,琉球王龙袍复制件作为一个常设的展品陈列在云锦博物馆二楼最后结束区域的墙面上,一块织成料用来做一件完整的龙袍,非常震撼。
二、再次焕发云锦艺术生命力:
在谈到“传承”时,杨建顺大师说,这么多年自己以及同事一直在做,并且也收了不少徒弟,但是年轻人不能吃苦,半途而废的也有很多,“坐得住,有耐心,有爱心”是杨建顺大师认为从事云锦传承事业最重要的三点。说到传承过程中的困难,杨大师提出,外面的诱惑力太大,织造云锦这一行很枯燥,坚持下来很难。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南京云锦也做出了许多改变。杨大师谈到,现代年轻人的眼光已经不同,审美有了很大的改变,要“新潮”一点,南京云锦也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产品,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
在谈到“传承”时,杨建顺大师说,这么多年自己以及同事一直在做,并且也收了不少徒弟,但是年轻人不能吃苦,半途而废的也有很多,“坐得住,有耐心,有爱心”是杨建顺大师认为从事云锦传承事业最重要的三点。说到传承过程中的困难,杨大师提出,外面的诱惑力太大,织造云锦这一行很枯燥,坚持下来很难。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南京云锦也做出了许多改变。杨大师谈到,现代年轻人的眼光已经不同,审美有了很大的改变,要“新潮”一点,南京云锦也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产品,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
在云锦宣传上,也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比如广泛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并且参与了众多展览,比如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时,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上海举办的“浩浩大江雪山来”展览,何经理还介绍了传统文化 “年轻化”的展览,比如上海的bilibiliworld展览,展出了南京云锦博物馆的龙袍;五月一日,南京云锦也现身杭州汉服节。提到年轻人的“汉服热”,杨大师也称赞汉服之美,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不断加强,这是一件好事。
三、南京云锦的商业模式:
谈到南京云锦的商业模式,何经理介绍,现阶段南京云锦博物馆也在淘宝开设旗舰店——元先旗舰店、建立抖音账号——云锦研究所,并且近期还在授权IP,如与游戏公司合作设计制作服饰、使用云锦织造LOGO等等,杨大师2000年左右就曾参与织造澳门大学的校徽。何经理还说,希望更多国货品牌的出现,与云锦结合,一起发扬传统文化。
云锦的衍生品还有很多,云锦研究所也根据面料大小制作了精致的零钱包、高定面料的手机包、与国字药业联名制作香囊等等。在许多重要场合,也不乏云锦的身影,南京云锦融合现代服饰,2003年春晚主持人服装、传世嫁衣系列、披肩、围巾等等,云锦研究所不曾停止对创新的商业模式的探索,大家要对云锦文化有信心。
最后,关于南京云锦的社会关注度问题,杨大师提出,要靠大家,只靠传承人、手艺人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是个宣传的地方,学校的宣传效果是最好的。杨大师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了解,从而对身边的同学以及自己的家人进行正确的宣传。
杨大师为年轻一代的活动提出了建议,“首先,你自己要到云锦(博物馆)来看看,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多少了解一点知识,再回到学校,帮助我们宣传”只有实地了解了,才能知道云锦制造过程的困难。从而有更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