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5月26日讯】(通讯员:顾梓航)“和房加美学姐一起学习和科研让我能学到很多。”“房学姐对科研有种特殊的执念”,这是实验室的学弟学妹们对房加美的评价。来自苏北普通农村家庭的她作为第一个走出村的大学生,将常州大学“责任”的校训刻在了自己的心头。
房加美,中共党员,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自强不息的她,在进入常州大学后始终认真学习,热衷于科技创新。她成绩优秀,先后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扬子石化-巴斯夫公司企业奖学金等。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她在导师的指导下组建了冷却塔“白雾”治理团队,力争以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攻克消雾节水冷却塔领域“卡脖子”难题。
从本科生阶段到研究生阶段,她一直是同学们眼中的“优秀复合型人才”,不仅成绩优异,更是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3篇,申请专利11项,并将多项专利成果进行了转化,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创办了江苏常诺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切实将科研项目落地,用社会需求牵引研究,用研究成果驱动社会发展。
(1)科创报国,点亮青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房加美认为坚定的信念是她手上的弓,追逐梦想的无尽热情是她最锐利的箭矢,射向一切追梦路上的艰难险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迎难而上,不断追求卓越,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拥有的精神面貌。她从小就对科技创新充满兴趣,进入大学以来,一直把攻克消雾节水冷却塔领域“卡脖子”难题作为自己的目标。在张琳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发挥自身创新能力强的优势,组建了冷却塔项目团队,用实际需求牵引研究,让节能环保装备技术真正从实验室走出来,走向企业,服务社会。2020年第一次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队参加了第六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出了新型“零雾型”冷却塔的设想,针对目前消雾冷却塔存在的技术难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研究过程中,她始终牢记一个道理,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尤其要与国家的重大需求结合起来,为此,试验新型设备近2个月,每次试验调试6-8个小时,有时吃饭都顾不上。经过与课题组伙伴的共同努力,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成果进行了初期的产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暑假加班参加“互联网+”大赛集训,在导师的带领下,和实验室的伙伴们备战四个多月,最后两周加班加点丝毫没有一丝懈怠才最终交上了一份较为完美的答卷。
(2)勇担责任,追求卓越
除了参与竞赛外,房加美继续做好自己最本职的工作。在张琳导师以及实验室同仁的帮助下,在学术方面也有了不小的进步。。。。。
(3)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在工作和生活中,房加美始终秉持着积极主动、乐于助人的态度。疫情期间,自愿投身于村部防疫工作,尽自己所能为工作人员分担,帮助登记外来人口,统计各家各户情况,运送物资等。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房加美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社团、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希望能为学校和同学们贡献一份力的同时提升自己。参与学院迎新党员服务队,为新生搬运行李、指引道路、介绍校园。疫情期间,作为志愿者引导校内同学自觉佩戴口罩,配合防疫。此外,大学生诈骗事件频发,她作为反诈宣传志愿者,在校园内进行防诈志愿教育宣传活动,为提升同学们识骗防骗能力和防范意识出一份微薄之力。
常州大学机械与轨道交通学院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责任编辑:顾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