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7月7日讯】(通讯员:吴柳燕、罗肖琴) 7月5日上午8:00,“存根于文化,举拔以振兴”乡村振兴促进团正式从学校出发,经过了一上午的奔波,乡村振兴促进团来到了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进行调研。此次调研主要的目的是了解壮锦的发展现状、发展历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图为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出发前合影。通讯员 涂嘉豪 摄
在这里,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了宾阳县湘光织锦坊,了解到了壮锦的背景以及传承,了解到了谭湘光大师做壮锦的初心,了解到了其他手工艺人坚持做壮锦的缘由。接下来,一起跟随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步伐走进壮锦的世界吧~
进入宾阳县湘光织锦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龙头提花机和竹笼机,通过非遗传承人的讲述,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了解到了龙头提花机可以织更加宽幅的壮锦,现代龙头提花机的电子纹版还能快捷的选择想要织的壮锦图案,解决了传统织锦机更换图案难的问题,很多编织操作上仍然保存壮锦通经断纬的织法。竹笼机是一种竹编花本织机,机架中部和上部有两个杠杆结构,分别用来提拉地综和悬挂、提拉编结有花本的竹笼。
图为非遗传承人正在使用龙头提花机制作壮锦。通讯员 涂嘉豪 摄
图为非遗传承人正在使用竹笼机制作壮锦。通讯员 黄晨曦 摄
图为织锦坊内展品——麽乜(mō miē)。通讯员 黄晨曦 摄
图为织锦坊内展品——壮锦手工包。通讯员 涂嘉豪 摄
在这里,乡村振兴促进团还有幸采访到了正在使用竹笼机制作壮锦的织锦坊非遗传承人,她从小便接触织锦,现已经从事织锦工作三十年。从年少时开始当壮锦学徒,到如今的非遗传承人,荣誉背后是几十年来长途跋涉的深沉脚步。说起半个世纪的壮锦生涯,往事一幕幕浮现在她的眼前。“小时候看着织娘灵巧的双手变换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很是享受。对我来说,织锦是一门寂寞的工作,磨炼了我的意志,也坚定了我的信心。”在棉线与丝线的经纬交织中,传承人心无旁骛地走过了三十年。
图为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正在采访壮锦非遗传承人。通讯员 黄晨曦 摄
手工艺展厅中最吸人眼球的当数2021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考察调研的织锦。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图为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与非遗传承人合影留念。通讯员 黄晨曦 摄
结束是为了更好的开始,乡村振兴促进团成员真切的希望壮锦的发展越来越好,着力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壮大从业者队伍,拓展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民族文化品牌。
桂林理工大学“存根于文化,举拔以振兴”乡村振兴实践团 责任编辑:吴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