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7月6日讯】(通讯员:徐悦)“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足够清晰地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近日,浙江理工大学“青春无邪缙行曲”社会实践团队在丽水市缙云县前路小学开展了心理科普教育,本次课程以视觉错觉为主题,带领孩子们探索神奇错觉背后的心理奥秘。
“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呢?”实践团成员以经典的“两小儿辩日”故事导入,让孩子们带着疑问走进“神奇错觉”中隐藏的心理世界。“似动未动”、“失而复现的视觉残留”、“呼之欲出的双眼视差”,一张张经典错觉图片的呈现,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奇妙的视错觉现象。课堂上,实践团成员讲解了蕴涵在视错觉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包括人眼如何接受信息,大脑如何处理信息等,并向同学们科普了3D视觉生成的原理,激发了学生们对心理学的兴趣。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如盘盂’属于大小错觉。”同学们齐声回答了课堂初始的问题。小老师说道:“平日里流传甚广的“心理压力测试图”其实也只是“周边漂移错觉”的视觉假象,并不是心理承受力越强的人,看到图片转动越慢。”
课程末尾,实践团成员通过“一心二用”的小游戏,让小朋友们在“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活动中感受到双手同时进行朝向冲突的动作是很困难的,告诉同学们一心不可二用,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奇妙的视错觉体验,既丰富了同学们的心理知识储备,又让同学们体悟了做事一心一意的道理,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未来,浙江理工大学“青春无邪缙行曲”社会实践团队还将利用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课程资源,通过心理微课、心理漫画、心理团辅、心理情景剧等多种方式开展心理科普活动,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青春无邪缙行曲”社会实践团 责任编辑:鲍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