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8月21日讯】(通讯员:叶萌)为响应国家号召,践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助力乡村发展,我跟随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历史学院“情系桑梓 筑梦振兴”赴太湖田野文化调研团队来到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蔡家畈,开启了为期十日的太湖田野调研。
沿着窄窄的石板路,穿过一道道狭长的小巷,轻抚着斑驳的石墙,岁月的沧桑遗落在蔡畈的每一个角落。在此,我们体会了历史的温度,追忆了传统的足迹。自古以来,蔡家畈享有“书香门第、风雅之乡”的美称。蔡畈古民居建于明清时期,是反映大别山古村落曲折变迁脉络的“活化石”。直到今天,蔡畈村依然保持着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素养。初来乍到的我们穿梭于古民居之间,大家的目光倏地聚焦在一位村民大爷身上,他醉心于阅读的模样让我深刻体会了“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的真谛,在我看来,这种内化于心的文化力能够成为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之一,也为我们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提供了一种思考。
在实地调研的具体实践和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了访谈的方法,也了解了蔡畈村的乡村现状。在调研中,我们拜访了地方乡贤代表殷携行,殷爷爷通过介绍不同乡贤助力乡村发展的故事,展示出地方乡贤在乡村振兴之路中所起到的作用之深,通过对乡村发展历史的回忆讲述了蔡畈村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在我看来,正是一个个的“小故事”汇成了乡村振兴的“大文章”。随后,我们陆续又采访了多位村民,从生活到文化领域,我们用心倾听乡村故事,认真做好了材料收录。村民们的淳朴和热情使我更加坚定了“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展示出彩蔡畈形象”的决心。
黑发积霜织明月,粉笔无言写春秋。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还采访了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殷阮东,在采访过程中,殷老先生反复提及“实事求是”一词。殷老先生解释道:“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人必须坚持的,也是我们进行乡村振兴必须要坚持的。”学无止境,勤则可达;志存高远,恒亦能成。“实事求是”,短短四个字代表着党和国家各项行动的思想基础,凝聚着殷老先生对于当代青年人的殷切期盼。在采访结束之际,殷老先生提笔写下“实事求是”四字,将此墨宝赠予调研团队。殷老先生在这大别山腹地深耕数十年,不满三寸的讲台,书不完的斐然文采;不盈足寸的粉笔,写不尽的呕心沥血。身为乡村教师的他就像是黑夜中的掌灯人,不曾引人注目,也不曾享受过鲜花与掌声,只为托举一代代青年人走向更高的平台。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做不惧千万事。调研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听不懂的方言、炎热的天气、崎岖的山路等等,像一座座小山压在我们身上,但这些都阻挡不了我们的热情。在这里我们遇到了很多热情纯朴的村民,队员们听他们讲述了很多独属于蔡家畈的故事。并且用相机与纸笔记录下珍贵的历史记忆。通过与村民们的交谈,我们大致了解了蔡家畈几大姓氏宗族的分布以及宗谱文书现况,收录了大量有价值的文书资料,对于调研过程也有着详实的访谈记录。
社会实践促能进大学生的全而发展,透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基层群众的广泛接触、深人了解和亲切交流中受到真切的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思想得到了升华,社会职责感随之增强。社会下乡实践活动不只是以真情送温暖的临时性活动,更是以文化润人心的经常性工作。实现城乡携手,守望相助,播撒下的希望种子定能绽放出幸福的花朵,为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增光添彩。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越是深入基层一线,越要注意砥砺担当作为、矢志增强本领。知重负重,久久为功,一定能以实际行动书写下俯仰无愧的许党报国新篇章。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 历史学院“情系桑梓 筑梦振兴”赴太湖田野文化调研团队 责任编辑:叶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