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画中游” ——论“绘画美”在《再别康桥》中的运用

   日期:2023-03-10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作者:宋雨婷     浏览:2445     评论:0    
核心提示: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善于用丰富的想象和繁复的意象表达细腻的情感。他的多数诗歌都体现了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提出的“三美”主张,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三美”特色,其中《再别康桥》就是他的诗歌极具“绘画美”的有力例证。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3月10日讯】(通讯员 宋雨婷)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善于用丰富的想象和繁复的意象表达细腻的情感。他的多数诗歌都体现了闻一多在诗歌创作中提出的“三美”主张,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的“三美”特色,其中《再别康桥》就是他的诗歌极具“绘画美”的有力例证。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中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讲究视觉形象和直观性。“绘画美”是对传统诗歌创造中“诗画同源”这一理论的一大继承,在古代很多诗人的诗歌中,诗与画常常相得益彰,致力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绘画美”在诗歌中主要有两个体现,即色彩和意象。徐志摩《再别康桥》出现了许多表现色彩的词,“云彩、金柳、夕阳、星辉、青荇、浮藻”,这些词汇五彩斑斓,既形象,具有柔美感,给读者留下许多视觉想象的空间,又具有色彩饱和度,充满视觉感,描绘出的一幅幅画面好似油画,画面中的景物栩栩如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例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蕴含丰富的色彩,呈现出浓烈的画面感。河畔翠绿色的柳树被晚霞的余晖染上金色,就像穿着婚服的新娘在夕阳的照耀下披上一层光辉。绿色、蓝色、金色、红色交相辉映,清淡、雅致的冷色与明丽、浓烈的暖色互相融合,丝毫不显突兀。同时,这些“云彩”、“星辉”、“波光”使画面变得十分华丽、壮阔、典雅、庄严,让人置身于其中,仿佛置身于圣洁梦幻的天堂,呈现出一幅“浮光跃金,静影成璧”的美丽画面。

另一方面,《再别康桥》的诗歌魅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得力于丰富,且能与情感有效结合的意象。“意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外在景象、物象的有机统一,而徐志摩则是一位善于捕捉意象,并将意象与情感和谐地结合起来的诗人。《再别康桥》共七节,前四节的每节内容都能绘出一幅画:第一节是诗人将要离开留恋的校园,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挥手作别的画面;第二节是河畔的金柳随着微风婀娜摇曳的画面;第三节是油油的水草在水波里轻轻摆动的画面;第四节是霞光倒映在漂满水藻的清潭中的画面。全诗将康河的景色一一表现,描绘出一幕幕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留恋。在对意象的描绘中,诗人以自己的情感赋予意象以生命,透过美丽的景物,表现自己无尽的情感世界。例如“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将清泉比作彩虹似的梦。梦是虚幻美好、不真实的,诗人将康河的美景当成了美梦,既表达了对康河的深深喜爱,又带着淡淡的哀伤,蕴含一切美梦终是虚幻,终会醒来的惆怅感。于是诗人在诗歌的最后咏道:“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我还能说些什么呢?一切尽在不言中罢了,且用沉默抒发我哀伤、不舍的情感吧。

总之,《再别康桥》文辞丰富,意象搭配相当和谐,写尽了康桥、康河的美丽,给予读者绘画的美的享受和“人在画中游”之感。这篇诗歌风格空灵,寄寓着徐志摩对康桥的深深眷恋、炽热情怀,体现出他天马行空的才华,是新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  责任编辑:宋雨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当代大学生网”用户上传并发布,不代表当代大学生网的观点和立场,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侵权可联系我站工作人员微信dddxswx删稿!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net,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打赏
 
0相关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nieluyuanyfighting

访问主页 在线交谈

推荐图文
推荐校园资讯

手机触屏版网站

手机访问轻松,自动识别,自动跳转无需操作。即刻掌握最新校园活动信息。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关注当代大学生网微信公众号。掌握投稿便捷方法。

微信客服号

扫描二维码,添加官方微信客服,在线沟通投稿疑问

投稿帮助微信公众号

dddxsnet

周一至周日9:00-23:00

皖ICP备06007022号-1

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0492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