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两点的时候,松一宿舍楼有同学大喊‘着火了’,之后五层忽然飘散出阵阵浓烟……”
管理学院会计13-1班潘嘉明、薛灏,资源学院2013级学生刘世林及研究生兼原10级管理学院辅导员王聪回忆起当日失火灭火的场景还心有余悸。当时得知宿舍楼失火后,离着火宿舍最近的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展开灭火行动。问及积极灭火的原因,薛灏说:“因为发生了,我看到了,所以就做了。”他们用行动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矿大人的赞歌。
朴实平凡与学习典范
王聪老师自称是平凡的,但他觉得男人挺身而出,勇敢而为的时候又是最不平凡的。
“大家都是本能反应,都在做自己能想到的有助于尽快灭火的办法。”曾作为管院辅导员的他,对管院有着深厚的感情。事发当日,听见松一同学的呼喊,在确认了着火的宿舍号后,他义无反顾地跑了上去。“由于自己块头比较大,又没房卡,所以没法爬上窗户开门,我就去喊人,和另外一个同学赶回来的时候,就看到了保安大叔和两个学生已经赶了过去。”提及当天的帮忙救火的同学时,王聪老师的脸上露出欣慰喜悦的笑容。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位体型较瘦的同学爬上了窗户,跳进去开了门,然后我们就冲进去,黑烟很浓,火着得确实很大,中午风大,吹得火有一种往室内蹿的倾向。”
王聪老师说自己只是做了接水、泼水、灭火等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但是社会中又有多少人不愿意做这样简单的事。他说道,“我在思考为什么当下很多大学生会受到媒体负能量报道的影响,而不敢扶老太太,遇偷东西的不敢出声,有人病倒不敢过问。作为大学生就要以身作则,就像今年在上海外滩事故中的那群大学生一样,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人翁意识。我相信社会需要的不是个人的名,而是这种心态和思想。”
在他看来,救火就是一个责任之内举手之劳的小事,不去做就会很失职。生活中的王聪老师也是这样,情系学生,坚持自己待人处事的原则。他是学生心中的“大聪哥”,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模范。
事发偶然与施救必然
潘嘉明、薛灏同学的行为的大义凛然、临危不惧,是其长期注重个人修为、树立坚定的正义感而铸就砥砺的。潘嘉明同学是管理学院会计专业2013级一班学生。在大一期间,担任班长,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大二作为学生会体育部副部,他热爱运动,追求德智体全面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薛灏喜欢阅读武侠小说,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召唤着他,一定要做一个富有正义感、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好人。
事发之后,当他们的老师、同学谈起他们时,异口同声称赞他们平时就是性情随和、正直仗义、乐于助人的人。
“门一打开,我下意识地捂住了嘴。出来后仍然感觉呼吸憋得慌。”当火情发生时,潘嘉明因脚伤正在宿舍休养。当发现窗外的浓烟已开始扩散,他已不顾脚上的疼痛迅速来到阳台,确认事发宿舍后,潘嘉明和薛灏一同赶往现场帮忙。“因为我身材比较高大嘛,我就想着背靠墙壁形成“人体支架”让另外一个同学脚踩手臂爬进窗户,把门打开。”潘嘉明之前没有遇到过此类火灾,只是在火灾演习中看到过浓烟弥漫的场景。相较而言,对于生活在上海并经常见到着火场景的薛灏而言,他表现地很淡定。“当时翻窗户其实很危险,我们是在确认火没有蔓延到卫生间来的情况下才进去的。好在只是阳台着火,灭火也只用了10几分钟。我感觉我们配合挺默契的。”两人对望了一眼,相视而笑。两人都觉得因为发生了,所以就做了。这很正常。
潘嘉明和薛灏觉得,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帮助别人是一种需求和本能,就像他们身处困境时,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何况失火宿舍的同学和他们都比较熟悉,当时情况下,他们行动是必然的。
敢于承担与勇于面对
“我的qq头像就是一名军人,我特别想成为军人,所以一直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来自资源学院2013级学生刘世林说。
他评价着自己当时的表现,“我表现地很理智。当时路过宿舍楼下,发现火情,我就急忙跑去向宿管报告情况,并和王聪老师等人一同赶到了现场。”
“我不喜欢对别人的行为作评价,我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如果我是为了名利去做这些,我会鄙视自己。”虽然简单几句,但掷地有声。在他看来,人在做,天在看。他更希望自己是一个勇于面对的军人,这样才会有更多的责任得到承担。
经历此事,刘世林同学想了很多:无论什么事,都需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敢于承担,敢于面对。反思才是成功之母。相信他在严于律己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
“我们知道,这一点微不足道,但是能传播青春正能量,我们也是欣喜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尽己所能,帮助他人。也希望大学生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让此类事件少一点。”这是四个人的共同心声,也是时代的呼声。身边榜样,值得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