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7月15日讯】(通讯员:李益桐):为评估食用“过桥米线”是否有感染旋毛虫的风险,2019年7月中旬,兰州大学赴云南蒙自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调研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蒙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前往蒙自市多家过桥米线店,对“过桥米线”致食用人群感染旋毛虫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现场调查。
近年来,我国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人数明显上升,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一种典型的食源性疾病。食用含有活的旋毛虫幼虫囊包的多种动物肉类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一旦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未经灭活旋毛虫囊包的动物肌肉,任何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均易受染,而猪肉是我国人体旋毛虫病的主要传染源。
在蒙自市“过桥米线”的制作工艺中,对生鲜猪肉片的加工方法给这种食品造成了安全隐患。即在食用之前,将热汤加入碗中,短时间内依靠高汤温度烫熟生鲜猪肉片,如果肉源不洁和上桌汤温不够高,则可能存在致食用者感染旋毛虫的风险。因此,对“过桥米线”致食用人群感染旋毛虫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本次的实地调查包括三部分内容:测量米线上桌前的初始高汤温度及1分钟后的高汤温度,收集三片生鲜猪肉片并带回实验室测量其厚度,观察消费者食用过桥米线的程序是否正确。并且,团队成员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和咨询学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分析得出,当初始高汤温度不低于85℃,一分钟后高汤温度不低于80℃,生鲜猪肉片的厚度不大于2.5mm,并且食用时先放生鲜猪肉片再放其他配料时,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旋毛虫的风险。
7月15日上午,团队成员分成3个小组,每组3名成员,分别跟随蒙自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前往市区内多家过桥米线店进相关调查。在工作人员出示相关证明,团队成员表明来意之后,店家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团队成员,并十分配合其工作。
实际操作时,一名队员测量高汤温度,另一名队员计时,剩下一名队员记录测量的数据和店家的相关信息,如店名、地址、联系方式等。团队成员通过测量两碗米线高汤初试及1分钟之后的温度,取其均值,以减小测量时的误差。并用食品袋收集三片生鲜猪肉片,密封好后带回实验室做后续的测量。并在测量过程中,观察食客食用过桥米线的程序是否规范,然后记录下食用程序不正确的人数,以便后续对结果的分析。
经过两天的实地测量,团队成员共调查了蒙自市内66家过桥米线店。其中,有31家米线店的初始高汤温度低于85℃,28家米线店1分钟后的高汤温度低于80℃,4家米线店的生鲜猪肉片的厚度大于2.5mm,可能会使食用人群存在感染旋毛虫的风险。除此之外,团队成员还观察到,少部分消费者在食用过桥米线的程序上也存在安全隐患,并没有按照先放生鲜猪肉片、后放其他配料的顺序,这也增加了食用人群感染旋毛虫的风险。
通过本次的实地调查,团队成员意识到,为降低消费者感染旋毛虫的风险,不仅要从源头上,加强出栏生猪的检疫工作,更要规范和完善过桥米线的制作工艺。除此之外,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防患意识,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疾控工作者和消费者强强联手,才能使食用人群感染旋毛虫的风险降到最低,并更好地践行 “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
兰州大学赴云南蒙自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调研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 责任编辑: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