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8月15日讯】(通讯员:孙云龙)烈阳之下,盎然生机,年轻的莘莘学子吐露绚丽的青春年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7月20日,12位满怀憧憬的学子走进了平邑。在此之前,我们自行组队,通过充分的策划组成了“亦行”实践团。缘分让我们相遇,故事在这里展开。
跨过岁月山河,走过峥嵘岁月,梦回国土,记忆中的红色精神,从未迷失。我们参观了烈士陵园和115师革命根据地。看着碑前快要枯萎的鲜花,那种感受怎么也说不出,有些压抑,有些难过,有些尊敬……心中真的百感交集。走在烈士陵园的小路上,心情很是沉重。纪念馆中泛旧的器物,那一张张黑白的照片,无不激励着我们。走在长廊中,找一找前辈的记忆,在庭院中,听一听老一代人的故事,看一看老照片,当年的事映入眼帘。我们深知没有前辈们的鲜血,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肩负起我们身上的责任,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不倒,成国家之任,做五有人才更是吾辈之责。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我们在桃裕村进行义务支教活动,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我想做一名白衣天使”、“我想做一名打倒疫情的战士”、“我想做一个对地球有用的人”……这一个个美好的梦想,令在场的所有成员从心底为之动容。我在他们身上,仿佛看到了儿时的我。他们的眼睛里闪着光,让人看到希望。当走出校门,那个孩子并不想松开我的手,那又是多么的不舍。也许一年又一年,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来到这个地方,这群孩子也并不能记得我们,但我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为什么要去扶贫?这个严肃的问题又是我们实践团此行的目的。为深入了解平邑新型产业建设和青年创新创业工作开展情况,我们来到平邑科技创新产业园进行产业调研。此次活动不仅帮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平邑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经营方式,,而且有利于成员更好的从当地地理、人文、经济三个角度去摸清平邑县脱贫攻坚的转型发展模式。总结平邑发展的成功之道,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借鉴,助力脱贫攻坚。看到平邑这几年的飞速发展,让我彻彻底底的改变了对沂蒙老区印象。是什么让它变化如此之快?这,离不开知识。学习,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我们走过了九间棚,走过了大殿汪。一路走来,我们收获了宝贵的友谊,我们彼此逐渐熟悉,在一起学习,一起吃饭,穿着同样的衣服,做着同样的事,为了相同的目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我们的力量有限,但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什么都不做,有个词叫尽我所能!我们是一群二十岁上下的青年,走出校门,深入平邑,我们满怀热情,志气高涨,只为在实践中历练自己。我们一起走过的村,爬过的山,做过的访谈,我相信在以后的岁月里,这段记忆始终会闪耀发光。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么的美好,可惜我们还是笑着告了别。那天是格外的蓝,我们挥一挥手,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们和众多人进行了交流,一线工人,革命老兵,普通市民,他们虽然行业不同,年龄不同,可能面对着生活的各种困难,但是在面对我们的提问时,依旧是充满了希望。一线工人回忆起近几年工人工资的变化,待遇的提高,对未来充满希望;革命老兵回忆当年历史,仿佛又回到了他年少时在战场杀敌的英勇;普通市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满足,尽管工作艰辛,但生活如此,在困难时有家人帮助,在烦恼时有挚友聊天,这些就已经足够。是啊,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平凡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感动,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是一种不平凡。
居里夫人曾说:“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这种人能由他们的工作取得最大利益;……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曾经的我们是一群激情的梦想家。而如今,我们将怀揣着中国梦,在实践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聚力平邑,沂路同行”实践团 责任编辑:郭延强